城市漫游的特征、动因及发展策略分析
近期,“Citywalk”即“城市漫游”悄然兴起,受到以青年群体为代表的新生代旅游者的青睐。城市漫游是一种以漫步为方式,深度探索城市的休闲行为,体现出旅游者对目的地体验诉求的新转变。了解城市漫游的行为特征及其心理动因,并通过科学的策略引导其良性发展,对提升城市旅游目的地吸引力、丰富旅游方式、优化产品结构,助力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资料图片)
一、行为特征
城市漫游不同于传统旅游方式的出游目标明确、游程安排周密;在出游的空间距离和行进轨迹上,与以汽车为主要交通方式的“自驾游”存在明显区别;也不同于“压马路”“散步”“遛弯”的完全随意和无目的性,呈现出一种特有的行为特征。
目标的非预设性。城市漫游的出游目标往往是非预设的,“探索”是出游的主题。在漫游前并没有明确的指向性,不存在必须到此一游的节点,也不需要提前制定详尽的旅游攻略。漫游中,出游目标往往会自然生成——被博物馆吸引,便产生探秘城市历史人文的兴趣;在街角公园流连,就可能被激发了解城市自然生态的兴趣。但目标的“非预设性”,并不是完全没有目标,了解城市、感知城市、融入城市,是探索城市的初衷。
游程的非既定性。城市漫游的轨迹和行进节奏不是确定的,“随性”是出游的主基调。由于设计理念的不同和生活方式的积淀,不同城市往往呈现出不同肌理,而漫游以步行丈量城市,相较车行而言,对城市的洞察更加细微深入,出游者在“慢”下来的过程中,可以根据自身的兴趣自由调节游览的轨迹和节奏。不需要为赶场而奔忙,使得出游过程更听从内心的召唤,随性而行的过程也是静下心来倾听自身诉求的过程。
空间的非传统性。城市漫游是一种线性的出游过程,但其串联起的空间节点往往是非传统的,呈现出多元化特征。人类学家项飚提出现代社会发展的趋势之一是“消灭附近”,街头巷尾的城市空间却被漫游者重新发现,城市漫游者的足迹踏入了上海的武康大楼、重庆的白象居、南京的新门西街区。城市漫游者无需交出一份“去过哪些知名景点”的答卷,而是在多元化的城市空间中去探寻身边的美好、附近的魅力。
活动的非限制性。城市漫游的过程也是城市生活的参与过程,并不局限于传统意义的旅游项目体验。传统旅游活动往往是地域文化提炼、改造后的产物,会有“舞台化”的特征。城市漫游追求原真性活动的体验,是打破旅游与生活之间界限的过程。当地原住民热爱的小吃铺、乘凉的城门洞下都是漫游者的目的地,百姓的健身广场舞、自娱自乐的弹唱也会吸引漫游者的加入。旅游活动与日常行为的界限在城市漫游的过程中被消解,参与的目的是融入,是由旁观者成为城市中的一员。
二、心理动因
旅游活动的根本属性是社会文化性,城市漫游的动因需要从社会心理角度加以分析。城市漫游行为从社会心理学角度而言,是对自身社会关系的一种解构和重构,涉及与旅行的关系、与城市的关系以及与他人的关系等,本质上是试图实现生活方式的转变。
从特殊到常态——与旅行关系的重构。在后现代主义跨越边界、填平鸿沟的语境下,旅行与日常活动的界限也在不断解构。大众旅游时代的到来意味着旅行从异于日常的特殊经历逐渐转变为常态化的行为方式,城市漫游则是人们对这种边界更加自发、主动的消弭。因为城市是当代人生活的主要场域,因此,城市漫游实质上是在惯常环境中探寻新的惊喜,日常的回归、近处的回归,是漫游者对于旅行的新定义,也是对“旅游”这一概念外延的新拓展。从特殊到常态,意味着心情由紧绷到舒缓,由对旅行安排的高度关注到更加随遇而安、放松心情,以开放的姿态开展旅游活动,在旅行的过程中得到不期而遇的惊喜,既是更好享受旅游体验的心理状态,也是城市漫游者看待旅行的新方式,是人与旅行关系的新重构。
从逃离到沉浸——与城市关系的重构。卡夫卡曾说“城市是残酷荒野”,曾几何时,城市的快节奏、高密度加剧了人的异化,城市成为人人“逃而不得”的樊笼。城市漫游体现的是重构人与城市关系的心理诉求。现代人终究不能脱离城市,因此主动与城市和解,以最为原始,也最为细腻的出行方式——步行去探寻城市丰富的多元性、巨大的包容性,是修正人们对城市认知偏差的有效方法。从对求而不得的世外桃源的寻觅转向沉浸在城市中,发现身边的“桃花源”,这是当代旅游者实现人地关系转变的新方式,也是人与城市再度和解,由对立走向连接共生的新尝试。
从分隔到融入——与他人关系的重构。旅游的过程也是人际交往的过程,传统的旅游形式将旅游活动的参与者泾渭分明地分为旅游者、原住民、经营者等不同的类型,每类人群都有自身特定的诉求,因此总不免由于出发点的不同,导致利益的冲突和人际关系的紧张。城市漫游所追求的是人际关系的重构,由相互分隔的“他者”,融合成一体性的“我们”。因此,城市漫游可以是个人出行,也可以是志同道合的群体出游;在漫游的过程中,以城市主人的身份融入城市生活,与原住民难分彼此;甚至随性所至,与店员一起包扎鲜花、制作美食等。漫游者出游的轨迹、行进的节奏、参与的活动不受限定,不被定义,归其原因,正是因为以主人的心态在城市中行进,“我们”的城市、“我们”的生活自然由我们自己做主。
三、发展策略
城市漫游是自发的旅行方式,也代表着新一代旅游者对旅游的新态度,促进城市漫游的优化发展,不仅是对这一新事物的尊重和引导,也是优化城市旅游环境,促发更多旅游新方式,推动旅游业多元化发展的必要举措。
建设城市美学景观。城市漫游的过程是城市审美体验的过程,营造城市美学景观,让漫游者得到更多的审美享受,是促进城市漫游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李泽厚认为美的产生要具备两个方面的条件,即“外在自然的人化”和“内在自然的人化”。因此,城市美学景观的建设一方面要有序、有效地将自然元素、自然氛围与城市环境有机融合,体现城市的生态美;另一方面要将人的感知、情感等“内在自然”对文化的诉求,通过城市艺术景观的方式加以满足,体现城市人文美。
打造优质漫游环境。城市漫游环境的打造需聚焦三大维度。其一,漫游廊道的打造。城市漫游是线性游历过程,但由于出游的方式是步行,这就要求城市在通道的规划、建筑的体量、道路的材质和色彩等方面体现城市文化的同时,关注步行的需求,彰显城市的亲和力。其二,漫游节点的建设。节点是漫游者停留的空间,除了城市文化的展示、自然生态的融入、文娱活动的开展等功能外,尤其要注重其在城市日常生活中的功能的发挥,这既是主客共享理念的体现,也是漫游者的偏好。其三,公共服务的完善。漫游是探索的过程,而且还具有“体育+旅游”的属性,因此,在道路的标识、景观的解说、休憩点的布置、补给点的服务等方面也需要进一步完善,应将城市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与漫游支持系统建设相结合。
规范活动组织运营。随着城市漫游的兴起,相关的组织机构和服务项目也逐渐发展,规范活动的组织运营,需要协调好两组关系。其一,协调好管理与激发的关系,既要维护活动的有序性和市场的规范性,防止对城市生活造成不良影响和市场失范行为的发生,又要尊重漫游的自发性、自由性,保护和激发漫游的热情。其二,协调好公益与经济的关系,既要将城市漫游视为探寻和传播城市文化的社会活动,提供免费的便利性服务,展现城市风采,又要通过城市漫游促进消费市场复苏,有序推动新文旅新消费的增长。
(作者单位:南京旅游职业学院)
关键词: